粉紅胸鳳頭鸚鵡
粉紅胸鳳頭鸚鵡(桃色、粉紅巴丹)是澳洲分布最廣的鸚鵡之一
飼養牠們需對牠們付出多一些的注意與關懷,提供多種玩具
以避免無聊所產生的拔羽症,母鳥的虹膜呈紅棕色,公鳥與
幼鳥則是暗黑色,約有2-3種亞種,差別在於羽色深淺及體型
的大小不同等差異,即使是乖巧的手養鳥成熟後有可能變的
有侵略性 ,愈成熟的鳥其眼部會長滿顆粒狀突起物。
體長 約35cm(14吋)
分布 廣佈於全澳洲
整體概述
粉紅胸鳳頭鸚鵡遍佈於澳洲各地,在當地是非常常見的鸚鵡,在過去50年間牠們的數量及棲息地
迅速成長,估計世界總數量應超過5百萬隻,野外數量非常的多,常對穀物田等農作物造成相
當大的損失,許多地方可以合法的獵殺以控制過多的數量造成農作物的危害的問題,粉紅胸 鳳頭
鸚鵡喜愛棲息在開闊的草地與林地、農作物區、都市、小鎮等地,群居性,常數百隻成群結隊
主要食物有─ 水果、種子、核果、昆蟲、嫩芽、漿果等
,澳洲北部的繁殖期在2-7月,南部在7-12月,常將巢穴彼此
築的很接近,利用樹葉與小樹枝在樹洞內築巢,一窩約產3-4
顆蛋,公母輪流孵雛,孵化期約30天,幼鳥約在8星期後離巢
雨傘鳳頭鸚鵡
雨傘鳳頭鸚鵡(大白)牠們的冠羽是所有鳳頭鸚鵡中最大的
,潔白無瑕的羽毛十分美麗,其個性非常溫和及友善,
能學會許多把戲及技巧,母鳥的虹膜有點帶淡紅色。
體長 46cm(18吋)
分布 印尼摩鹿加省的北摩鹿加群島
整體概述
開闊林地、森林邊緣地帶、紅樹林、沼澤區等地,
通常成群或一小群約3-10隻左右活動,
有時在棲息處會聚集較大群約50隻的族群,
天然食物包括堅果、種子、漿果、水果等,
整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樹上,
築巢於中空樹洞中, 野地繁殖期約在4月間。
米契爾少校鳳頭鸚鵡
米契爾少校鳳頭鸚鵡(車輪冠),叫聲尖銳但不至於太吵雜,與其他
巴丹比起來,牠們較不像別的 鳳頭鸚鵡一樣愛玩、逗趣,
也較不易學會一些把戲及技巧,雖然手養鳥很乖巧,
但有些米契爾少校鳳頭鸚鵡在成熟時可能會變的有侵略性及攻擊性
,為避免它發生,飼主在平常就應與其做好良好互動,多與牠相處
,常讓牠出籠玩耍,這樣可能可避免這種生理成熟所帶來的性格不穩定,
共有2種相似的亞種-米契爾少校鳳頭鸚鵡(Cacatua l. leadbeateri)及
馬修氏桃紅鳳頭鸚鵡(Cacatua l. mollis,或稱莫里斯 ),外表大致相同,
米契爾少校的冠羽紅黃相間,色澤分明顯眼且美麗,馬修氏/莫里斯的冠羽則較呈暗紅色,
而黃色的羽毛非常稀疏或顏色很淡,較無層次分明的美麗羽色。
體長 35cm(13.5吋)
分布 澳洲境內,從昆士蘭中南部經新南威爾斯、
維多利亞西北部、北省中南部、南澳大利亞到西澳大利亞,
牠們分佈廣闊,包含了大部分澳洲分界區域,但是卻零星分散。
整體概述
通常成對或一小群約不超過50隻左右活動,有時也會數百隻聚集在一起
主要食物有草類、穀類與水果的種子、松果、無花果、昆蟲幼蟲、水果、核果等
牠們的領域性很強,巢穴間的距離約2公里以上,3、4歲時開始有繁殖的能力
在求偶時公鳥餵食母鳥的行為較少,但常互相理毛,通常築巢在水源地附近
產卵前公鳥與母鳥會一起收集枯枝樹葉準備巢穴
窩卵數約為2至4顆,孵化需26天,8星期後幼鳥的羽毛差不多全部長齊。
杜柯波氏鳳頭鸚鵡
杜柯波氏鳳頭鸚鵡(杜波)
體型稍微較戈芬氏鳳頭鸚鵡大一些,手養鳥十分乖巧與安靜
有學話的能力,個性溫和且愛親近人。
體長 33cm(13吋)
分布 南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
整體概述
從海岸線到山區內,包括森林、森林邊緣地帶、
小鎮上、花園內等,在海拔700公尺左右最常發現牠們的蹤跡,
通常成對或成一小群一起活動,成群活動時吵雜且引人注目,
主要食用種子、漿果、水果、嫩芽、花朵及昆蟲,7-9月是牠們的繁殖期,
築巢於樹洞內,一次約產2-3顆卵。
摩鹿加鳳頭鸚鵡
摩鹿加鳳頭鸚鵡(朱路冠)
碩大的體型與美麗,公母外表無明顯差別
一般鳳頭鸚鵡可以由眼睛虹膜分辨性別,但摩鹿加比較不容易
公鳥虹膜為黑褐色,母鳥的虹膜有點帶紅色
但是和其他種類比起來並不明顯而且險的較深色 。
體長 約52cm(20.5吋)
分布 印尼摩鹿加群島的西瑞島及周圍鄰近的小島
在沙巴魯亞島及哈魯古島的族群已絕種
曾再次引入安本島野放,但現今也不見牠們的蹤跡了。
超過海拔900m就很少有其蹤跡,常棲息於開闊的林地、紅樹林、沼澤區
、溪河邊的森林區等地,通常單隻、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大批聚集時約有16隻
,但由於數量嚴重下滑,這種景象已不常見到,在早晨離開棲樹與傍晚返回棲樹時
會發出響亮的鳴叫,主要食用堅果、椰果、種子、漿果、昆蟲等,繁殖期在7-8月間,
築巢於高聳樹洞內,一窩產2顆卵,約28天後孵化,牠們約在4、5歲時成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